e) 地球的局部与整体结构研究
通过地震波、远近人工震源、计算机仿真和地质勘探来确定地球的地表、地层、地幔和地核的结构。
f) 强震学、场地反应与地面运动研究
强震学通过使用加速度计的特殊传感器来记录大振幅地面运动和运动引起的工程结构响应。对地震波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地质结构、预测未来地震动的强度,以建立更安全的建筑规范和改进工程抗震设计。
g) 地震监测
世界上主要的地震国家的有关政府机构和研究部门都十分重视强震台网建设。美国国家地震监测台网系统(ANSS)目前约有100个装备先进的地震台站,计划建设7000个地震台站。1985 年,中国通过中美地震科技合作计划,建立了由11个数字化地震台组成的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并加入由80多个国家组成的全球地震网(GSN)。日本气象厅(JMA)所构建的地震速报系统(EEW)则在境内每约
h) 工程地震学研究
模地震学中为工程建设服务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强烈地震运动及其效应。1931年日本地震学者末广恭二赴美国讲学,讲题为“工程地震学”,侧重强地面运动的观测和建筑物振动性能的测量,这便是工程地震学成为学科名称的起源。美国在1932年设置了世界上首批强震仪,并取得了大量的强震地面运动观测记录,由此发展了基于地震反应谱理论,至今仍为最主要的结构地震作用分析方法。
拟振动台是研究工程地震的重要现代设备,始建于l9世纪60年代末,首先是美国Berkeley加州大学建成了
尽管试验是最直接的研究方式,但由于模拟震动台的台面尺寸有限,只能进行缩尺比例模型的试验,其力学性能与原型没有相似关系,因而无法根据缩尺模型的试验结果准确预测原型在强震下的非线性动力性能。结构抗震计算机仿真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进步,它可以模拟原型结构的非线性动力性能,但目前还难以做到整体结构完全非线的动力分析,需要通过一定的简化,其计算的准确性还有待进一步的验证。
8. 地震研究的未来展望
a) 研制更大尺寸的三维震动台,以进行更真实的结构震动研究。日本开始建造世界上规模最大的20x
b)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结构在强震作用下的完全非线性整体计算机仿真成为可能,弥补模型震动台试验的不足。
c) 加强地震监测,建立足够密集的现代化地震台站,美国的ANSS系统计算建立7000个地震台站。
d) 多种减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